彝族風俗習慣,一般忌吃水牛肉、馬肉、驢肉和狗肉。男人喜好養(yǎng)獵狗,休閑時間,帶上獵狗攆山是彝家漢子最大的樂趣。在彝家吃飯有比較嚴格的規(guī)矩,男女老幼都有各自的位置,不能隨意亂坐。開始吃飯,小輩要主動用雙手很恭敬地遞碗筷、添飯給長輩,要讓長輩先拿筷子和先端碗,小輩才能吃,否則認為不知禮節(jié)。添飯時要圍繞甑子邊舀飯,中間留成谷堆似的,到最后才能舀。說這樣會年年有余,不會吃窮。所以,在彝族人家吃飯切忌在甑子里撈大窟窿,否則會讓主人不高興。殺雞待客,要把雞頭和雞肝等先拈給年紀最長的,但也要看,如果是老爹和外公同時在坐,要先拈給外公,如果只有父親和舅舅輩在場,要先拈給舅舅,因為他們是最尊貴的客人。 在彝族人家的堂屋里,都有一個三支鍋樁火塘,彝族人對火特別崇拜,把它視為一種神來對待,所以,平時不能在火塘上跳去跳來,落座時不能騎在柴尾巴上。茶余飯后,彝家人習慣于坐在火塘邊烤火聊天,但座位也有嚴格區(qū)分,新媳婦不能與大家共坐(只能坐到廚房的灶門前)。 彝族的節(jié)日比較多,也很特別。過年,最大還是初一。鋪松毛、換新衣、放鞭炮、給孩子發(fā)糖、發(fā)壓歲錢都在大年初一。彝族比較忌諱蛇,于是大年三十晚要把所有的繩子收藏起來,說只要大年初一看不到繩子,就可保一年之中不會看見蛇。初一早上不能睡懶覺,老人說,睡懶覺田埂會垮,稻田會干涸。所以家家都起大早“挑新水”?!疤粜滤睍r,要點著火把、抱著松毛、拿著鞭炮和香,到水井邊,先鋪松毛,插香祭祀水神,放鞭炮,然后挑著水,一路撒著松毛回家。到廚房,還要在灶頭上鋪撒松毛,插上香火,祭祀灶神,把鍋洗干凈,換上新水,才能開始做年飯。一年的第一天,圖吉利,家家吃飯都搶早。鞭炮聲此起彼伏,有些人家還放火藥筒炮,炮聲震天。吃飯前要先祭祀祖宗,小孩都要向祖宗跪拜。飯擺在松毛上,吃松毛席。大年初一,傳統(tǒng)習慣是不串門,但可以去打磨擔秋。磨擔秋場上人山人海,老人小孩看熱鬧,中青年賽秋,如鳥兒騰翔,似魚兒潛底,激烈驚險,熱鬧非常。此外,還有組織全村人或家族人到戶外風景秀麗的林間大擺宴席的傳統(tǒng),彝話叫“攆更”,實際上就是慶賀新春佳節(jié),預祝新的一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活動。一般各家請春客在大年初二至十五之間。過年,老人們,圍著三腳火塘,坐在青青的松毛地上,倒上一碗自己家中釀造的小鍋酒,就開始對唱,從古唱到今,從早唱到晚。男女青年則是在晚上吹笛子跳腳,燃起篝火,手拉手,圍成一圈又一圈,跳了一曲又一曲,一直跳到月亮偏西才散場,彝家山村處處歌聲悠揚,跳腳聲震響,鶯歌燕舞,喜氣洋洋。農(nóng)歷二月初一,是彝家人的小年。小年過后,家家戶戶開始撒秧,撒秧時的風俗是要煮豬尾巴肉,預示撒到田里的谷種出的整齊,秧苗壯實。清明節(jié),老人帶著小孩上墳,煮晾干的豬心肺祭祖。五月端午節(jié),彝家人不吃粽子吃包子,習慣于把菖蒲掛在孩子的脖子上,并用牛黃粉抹在每個孩子的眼眉毛上,以避邪驅(qū)妖。老人常說,五月端午,栽鹽臼棒都會活。所以也有在房前屋后栽樹綠化的好習慣。六月二十四火把節(jié),是彝家人的一個大節(jié),白天在外殺羊祭祖,或進行斗牛和摔跤活動,晚上年輕人扛著長火把,拿著自制松香粉,走村串巷,驅(qū)鬼驅(qū)邪。到處是火的天火的地,火把把彝山的天空映得通紅。彝族人不過七月半,過的是七月十四,這一天有殺牛、殺雞祭祖的風俗。在離彝寨不遠的半山坡上,都有一小片古老的樹林,彝家人稱之為“咪司叨”,意為祭祀土地公公的地方。每年的七月十四這一天,全村要殺一頭牛,在此舉行大祭活動,祭祀共同的祖先和土地公公,希望他們庇佑全村老少,使之風調(diào)雨順,豐衣足食。各家則在家中殺雞祭祖。八月中下旬,各家從田里抽一些稻穗,炒干加工成新米,然后宰雞、煮臘肉,全家高高興興吃新米飯,慶賀稻谷豐收,叫“嘗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