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掃墓。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jié)掃墓。
2、食俗。清明時節(jié),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3、踏青。清明通常在農歷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jié)。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后,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游活動便被稱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4、放風箏。放風箏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喜愛的活動。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有人把風箏放上天后,便剪斷牽線,任它們被吹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5、戴柳。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是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紀年華之義,有所謂清明插柳“紀年華”,“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之說。這種習俗是宋代“寒食”冠禮的遺存。宋代將男女成年行冠禮的時間統(tǒng)一定在“寒食”節(jié),而不論生時年月,“凡官民不論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夢梁錄》)戴柳即為成年標志。據此,后世便有“紀年華”之遺俗,并演化成婦女戴柳球于鬢畔以祈紅顏永駐的習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義。時值春季婦女戴柳,則表現出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清明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五十字。
2021年06月30日 10:19:59280
- 發(fā)表評論
- 特別關注
-
關于東盟十國的各種信息?
164 0
東盟十國的歷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
139 0
形容東南亞風景的句子
1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