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山路奇險,山峰奇?zhèn)ィ吧婷?,風光幽靜,山谷青翠,鳥語花香,流泉垂掛。
華山腳下的玉泉院,是登山的必經之地,因院中泉水與華山上的玉井潛通而命名,亦名希夷祠。
院內長廊回合,殿宇、亭臺、秀石別致,溪流環(huán)繞,茂林修竹,環(huán)境幽雅,泉水清冽甘美。
從玉泉院進山,南行2.5千米,有石門擋路,這就是五里關,人稱“第一關”。不遠處希夷峽谷,又有一道石門,僅容只身通過,號稱“華鐵門”,俗稱“第二關”。
大高崖瀑布又名搭鉤崖瀑布,在華山峪希夷峽東北側,這里崖壁直立如削,高百余米,人無法從這里攀登,過去只有藥農和獵戶搭鉤登崖。
崖上平素無水,但有流水沖刷的石槽自崖頂直達谷底。每逢大雨時,流水由崖頂一瀉而下,水霧茫茫,聲震崖谷,氣勢非常壯觀。
位于華山峪道3千米處,是華山道士焦道廣隱居時的住所。從小上方南端,沿著一條攀鏈而行的險路拾級而上,首先見到一石門,此稱西元門,據(jù)《岳志》記載,這是當年唐玄宗找金仙公主的地方。
門北有一“老爺洞”。從這里向西南望,對面絕壁上刻有“云峰”兩個大字,蒼勁有力而又飄逸灑脫。從老爺洞沿壁拉索,向東北方向而上,路上有一塊呈馬鞍形的巨石,這叫馬鞍橋。
這里有一處刻石題字寫道:
周道謹、王文友重修唐時古道,建炎三年四月終功畢記。
由馬鞍橋一下一上,便到了“雷神洞”。此為一天然石洞,形似豎井,四壁如刀削一般,僅容一人上下。洞邊有一木梯,上端在崖壁間鑿孔架一獨木橋,游人挽索登橋貼壁而上,十分驚險。
石壁上刻有“洞在高山”4個大字。出洞四望,豁然開朗,峰巒疊翠,林木蒼郁,奇花競秀,流泉淙淙,飛鳥時鳴,如入神話境界。尤其陽春三月桃花盛開時節(jié),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滿目紅霞,更給人一種“無限風光在險峰”之感。
經沙蘿坪、毛女洞、過云門,就到了青柯坪,路程恰為一半。前面西峰拔地而起,氣勢磅礴,北眺秦川,渭河如帶,黃河隱約可見。過青柯坪,轉彎、過橋,上陡坡后,會發(fā)現(xiàn)有大石壁上篆刻“回心石”3個大字。
這里距山門口有5千米之多,雖然一直走在峪道,但坡陡路長,人感覺很累,到這里才算真正開始上山,到這里常畏險不前,許多人因而原道返回,所以這塊石頭取名“回心”。
民間傳說,那是在元朝的時候,道士賀志真帶領兩個徒弟在華山開道鑿洞,每鑿一洞,就讓給別人。這樣天長日久,兩徒弟就有些不高興,本想跟上師父學點東西,現(xiàn)在不但沒學到什么東西,而且天天吃苦鑿洞。這天,師徒三人在南天門外懸空鑿洞時,兩徒弟砍斷繩索,眼看
師父墜入深淵。兩徒弟隨即下山,沒想到走到“回心石”處與師父相遇。倆徒弟知道師父已經成仙,不是凡人了,于是悔恨不已,決心回心轉意,又隨師父上山修煉。后來兩徒弟也都修煉成仙了。
過了回心石,眼前就是又陡又長又窄的千尺幢、百尺峽,勢如刀削,天開一線。
千尺幢是華山第一險道,形如裂隙,四壁直立,鑿石為梯,登山時向上仰視,一線天開。往下望如深井,其間僅容二人上下穿行。坡度為70度。
從上到下共有370多個臺階,皆不滿足寬。石階的寬度只能容納一個人上下,兩旁掛著鐵索,人們手攀鐵索,一步步向上登。下山時比上山時更險,如臨深井,從胯下窺視路面。
“千尺幢”頂端,有一個僅容一人的石洞,因為當人們爬上最后一個石級時,便可從洞中鉆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
“天井”上有一平臺,臺上刻寫的“太華咽喉”,形象地說明了這里的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出且長。“天井”口為“太華咽喉”中段,若從此堵住,上下就會絕路。
再往前走,還有一處險路百尺峽。百尺峽是華山天險之一。百尺峽沒有千尺幢那么長,僅46米,有91級石階,可是這里勢危坡陡,石壁峭立,通道狹窄,還有懸石,搖搖欲墜。明朝的端木有詩稱贊這里的驚險,詩中寫道:
幢去峽復來,天險不可瞬。雖云百尺峽,一尺一千仞。
千尺幢、百尺峽的臺階都是明末清初開始鑿的,后來又多次修整,又鑿出復道,游人上下各行其道。走出百尺峽,過仙人橋,前面又是一段險路“老君犁溝”。華山民謠道: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往上爬。傳說在很久以前,華山通北峰的山道是財東驅使佃戶和長工修的,修路工程異常艱巨,傷亡人不少。有一天,太上老君騎青牛路過華山,看到了開山人的辛苦,便用如意柄變成鐵犁,套上坐騎青牛,自己扶犁揮鞭,硬是在陡峭的巖壁上犁出了一道長溝。
人們遙對駕云東去的老君叩拜,并把老君開的這條陡道叫“老君犁溝”。太上老君走得匆忙,把青牛忘了。青牛留在了華山,化為“臥牛石”。人們后來在聚仙臺開石鑿洞,命名“猶龍洞”,供奉太上老君。
“老君犁溝”是登山必經險路,依山傍壑,陡坡直上,鋪有570級石階。在“老君犁溝”的盡頭是“猢猻愁”,顧名思義,崖壁太陡峭了,連猴子都發(fā)愁。
從猢猻愁下聚仙臺,聚仙臺古名空靈峰、窩風崖,在北峰橫翠崖西的一個平臺上。古代自橫翠崖西登臺途中架有吊橋,橋板曳起,即成天塹。
傳說,軒轅黃帝曾到聚仙臺與群仙聚會,并與神仙在此下棋。一位樵夫路經此地,被棋局吸引,就放下斧頭在一旁觀戰(zhàn)并入了迷,但見周圍樹葉落了又綠,綠了又落,不知是什么緣故。
等到他想起回家時,發(fā)現(xiàn)斧柄已腐銹,待回到家中,村人皆不認識他。殊不知“仙界一日,凡間百年”。于是他返回華山修道煉丹,后來羽化成仙。
聚仙臺上原鑿有連體石洞,面積約數(shù)十平方米,后依洞筑廟,歷代不斷修葺擴建,自成道院。
清宣統(tǒng)年間重修,增建樓閣3間。這里環(huán)境幽雅,花木掩映,堪稱天然仙境,古代名人隱士多來這里修身養(yǎng)性。
聚仙臺也是雨后觀賞水簾瀑布的最佳位置。臺西北角崖下有石洞,名王子丹成洞,也叫王子求仙洞。這里,還傳有這樣的歌謠:王子去求仙,丹成八九天。洞中方七日,塵世已千年。
過橫翠崖北上就登上了海拔約1.6千米的北峰。北峰為華山主峰之一,四面懸絕,上冠景云,下通地脈,巍然獨秀,恰如一座平臺,因而又叫云臺峰。
峰北臨白云峰,東近量掌山,上通東西南3峰,下接溝幢峽危道,峰頭是由幾組巨石拼接組成,渾然天成。
絕頂處有平臺,原建有倚云亭,后殘留有遺址,是南望華山三峰及蒼龍嶺的好地方。峰腰樹木蔥郁,秀氣充盈,是攀登華山絕頂途中理想的休息場所。
北峰上景觀頗多,有長春石室、真武殿、焦公石室、仙油貢、神土崖、玉女窗、倚云亭、老君掛犁處、鐵牛臺、白云仙境石牌坊等,各景點都伴有美麗的神話傳說。
長春石室是唐貞觀年間道士杜杯謙隱居的地方,傳說杜杯謙苦心修煉斷谷絕粒,喜好吹奏長笛,經常叫徒弟買回很多竹笛,吹奏完一曲,就把笛投于崖下,投完后再買,往而復始,從未間斷。因他能棲息崖洞中累月不起,便自號長春先生。
真武殿為供奉鎮(zhèn)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而筑。真武殿為北峰主要建筑,千百年間旋興旋廢。后來又重建,依崖就勢,古樸典雅,保存了原建筑的風格,成為北峰主要人文景觀之一。
焦公石室、仙油貢、神土崖都是因焦道廣的傳說而得名。相傳那還是北周武帝時代,道士焦曠,字道廣,獨居云臺峰,餐霞飲露,絕粒辟谷,身邊常有三青鳥向他報告未來的事情。
傳說武帝宇文邕聞知他的大名,便親臨山中問道,并下令在焦公石室前建宮供他居住。
筑宮時,峰上無土,缺乏燈油,焦道廣默禱,便有土自崖下涌出,源源不絕。油缸里的油也隔夜自滿,用之不竭。
后來人們就把涌土的地方叫神土崖,把放油缸的地方稱仙油貢。
自北峰向上攀登,經過狹長陡峭的擦耳崖,可到達天梯。天梯為華山著名險道之一。梯路開鑿在直立如削的巖石上,面臨萬丈絕壑,石階幾乎接近90度。
天梯的頂端,有一處“日月崖”。只見一石獨立,頂天立地,孤立于云端,中間被一道縫隙隔成一大一小,形若日月,因此得名。
據(jù)說一代女皇武則天登上華山,行至“日月崖”時,以這兩塊形似日月石頭命名自個兒的字號“曌”,含義為“兩塊奇石上頂青天,下臨空谷,唯我獨尊”,昭示著這位女中豪杰與日月共齊,俯瞰天下的信念與氣魄。
過了天梯就到了蒼龍嶺。蒼龍嶺是在救苦臺南、五云峰下的一條刃形山脊,是華山著名險道之一。因嶺呈蒼黑色,勢若游龍而得名。嶺的西邊臨青柯坪深澗,東臨飛魚嶺峽谷,長約百余米,寬不足1米,中突旁收,游人在上面行走,膽戰(zhàn)心驚,如置云端,驚險異常。這里留下了韓愈投書的故事。那是在唐朝的時候,學士韓愈因阻止皇帝迎佛骨被貶,心情不爽,便想游華山解憂。韓愈游歷了中峰、東峰、南峰、西峰后,便想下山回去。當他來到兩尺多寬、下臨深淵的蒼龍嶺,騎在龍背上時,心驚膽
戰(zhàn),上下不能,便放聲痛哭。面對險境,認為自己小命難保,打開背包,取出筆硯,草草給家人寫了一封遺書,投到嶺下。
韓愈的遺書恰巧被在山下散步游玩的華陰縣令拾到,隨即命衙役上山將韓愈背下山來。這段名人逸事,為游人增添了少許情趣和遐想。還留下了蒼龍嶺上端“韓退之投書處”的勝跡。
相傳,古時候山西武鄉(xiāng)有個叫趙文備的人,百歲時游華山,聞韓愈投書故事,便在崖壁題刻:
蒼龍嶺韓退之大哭辭家,趙文備百歲笑韓處。
明代的楊嗣昌也認為,韓愈之所以在蒼龍嶺痛哭,是因為蒼龍嶺的奇險壯美,實在太令人驚嘆了,以他的才華,也不能用筆墨表達出來,只好大哭一場來抒發(fā)自愧才疏的心情。
清代華陰名人王宏嘉在《華山記》中記述到這個故事時說,韓愈面對憲宗皇帝,面無懼色,慷慨陳詞,指出皇帝的錯誤,要皇帝改正,他的膽量是超過一般人的,不會在蒼龍嶺膽怯失態(tài),他認為這個傳聞,一定是編造的。
盡管如此,行人還不敢站著行走,而是騎在嶺上,一寸寸往前移動,因此人們又稱蒼龍嶺為搦嶺。直到唐末,嶺脊兩側始設石欄矮墻,也才有了少量的石登石窩。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朝廷對華山神祭祀次數(shù)增多,整修華山道路有了大的舉動,蒼龍嶺有了250級石階。
后來,蒼龍嶺險道幾次拓修,護欄逐年加固,石階增至530余級。為了使嶺上不再發(fā)生擁塞和危險,又在蒼龍嶺東飛魚嶺開鑿登山復道以保證安全上下。
過蒼龍嶺就是金鎖關。金鎖關形勢險要,是華山東峰、西峰和南峰的咽喉。在三峰之間是一片洼地,西面有鎮(zhèn)岳宮,它依山巖而建,松林籠罩,有名的“玉井”就在院中。
每當雨季,玉井的水溢流出來,經過“二十八宿潭”奔注東西兩峰之間,變成瀑布飛流直下,成為華山名勝。
古人稱華山三峰,指的是東西南三峰,玉女峰則是東峰的一個組成部分。后來,人們將玉女峰稱為中峰,使其也作為華山主峰單獨存在了。
東峰是華山主峰之一,海拔約2千米,因位置居東得名。峰頂有一平臺,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著名的觀日出的地方,人稱朝陽臺,東峰因而被稱為朝陽峰。
古代登東峰道路艱險,明代百科式圖錄類書《三才圖會》中記述說,山岡如削出的一面坡,高數(shù)十丈,上面僅鑿了幾個足窩,兩邊又無藤蔓可攀援,登峰的人只有趴在崗石上,手腳并用才能到達峰巔。
東峰頂生滿巨檜喬松,濃蔭蔽日,環(huán)境非常清幽。自松林間穿行,上有檜喬松綠蔭,如傘如蓋,耳畔陣陣松濤,如吟如詠,讓人覺得心曠神怡,超然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