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蘭沿海堤壩
自南向北注入北海。荷蘭境內(nèi)河流交錯縱橫,水網(wǎng)密集,河流眾多,主要有萊茵河、馬斯河。西北瀕海處有艾瑟爾湖。其西部沿海為低地,東部是波狀平原,中部和東南部為高原。南部由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的三角洲連接而成。“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因其國土有一半以上低于或幾乎水平于海平面而得名。
2. 荷蘭的海上堤壩
荷蘭古代和中世紀
約公元前11世紀,一些日耳曼和克爾特部族在此定居。后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邊疆省份。
公元67年,克勞狄烏斯曾率領(lǐng)巴塔弗人進行反對羅馬人統(tǒng)治的起義,但遭到失敗。
4世紀,基督教傳入,經(jīng)濟獲得了初步的發(fā)展,開始建設(shè)一些城鎮(zhèn)。
5~9世紀,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一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法蘭克人分別在荷蘭北部和南部定居。
10世紀末,荷蘭人開始大量建筑海堤和河堤,并為此設(shè)立專門機構(gòu)。
11~14世紀,荷蘭分為許多獨立的封建領(lǐng)地,其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荷蘭伯爵領(lǐng)地。
13世紀,原是德意志語言中的一個方言的荷蘭文,開始成為荷蘭的書面文字。
15世紀,荷蘭被勃艮第大公占領(lǐng)。
1477年,荷蘭歸哈布斯堡王朝統(tǒng)治,16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進一步征服荷蘭東北部;
1556年,查理五世逝世以后,荷蘭又處在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統(tǒng)治之下。
早在13世紀,荷蘭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開始迅速發(fā)展,佛蘭德地區(qū)逐漸成為西歐經(jīng)濟中心,荷蘭的內(nèi)陸運河則成為歐洲糧食運輸線之一。
從15世紀初開始,荷蘭人大量使用風車,從用堤壩圍起來的湖泊中排水造田,為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人口增長創(chuàng)造了條件。荷蘭貴族迅速富裕起來,荷蘭經(jīng)濟開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zhì)。與此同時,文化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荷蘭人使用的印刷術(shù)促進了這一發(fā)展。在荷蘭涌現(xiàn)出著名的畫家布呂赫爾以及歐洲文藝復(fù)興時期人文主義哲學(xué)家伊拉斯謨。
16世紀中期,宗教改革運動席卷歐洲,荷蘭人認為運動的領(lǐng)袖路德沒有實現(xiàn)其諾言,轉(zhuǎn)而接受了法國人加爾文創(chuàng)立的加爾文教,繼續(xù)同羅馬天主教教會對抗。腓力二世對荷蘭實行經(jīng)濟、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奴役政策,束縛了荷蘭資本主義關(guān)系進一步的發(fā)展。
16世紀60年代末荷蘭人在奧倫治親王威廉一世的領(lǐng)導(dǎo)下開始為推翻西班牙人統(tǒng)治而斗爭(見尼德蘭資產(chǎn)階級革命)。經(jīng)過大約80年的英勇斗爭,西班牙于1648年被迫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最終承認荷蘭的獨立地位。這不僅是一次獨立戰(zhàn)爭,也是一次資產(chǎn)階級革命。荷蘭人建立的“聯(lián)省共和國”被馬克思稱為“17世紀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
3. 荷蘭小孩堵堤壩
水之國,顧名思義,就水特別充足的國家,而這個國家就是荷蘭。
水之國,是因為荷蘭面朝大海,大海母親給這里吹來了濕潤的海風,風里的水汽到了空中一點點聚集,就成為雨點落下來。有人開玩笑說,這里一周下兩場雨,一場下了三天,一場下了四天。由此可見,這真是一個多雨水的國家。
水之國,也是因為這是一個低地之國。這里幾乎沒有山,甚至都比平地還要低。俗話說:水往低處流。這里自然也就成了河流和湖泊最喜歡的地方,大大小小許多河流都在這里匯合,河流們高高興興地流過,熱情地和岸上的奶牛打個招呼,欣賞藍天上飄飄悠悠的白云,伸個懶腰,睡會午覺,下一站就要流向大海,回到母親的懷抱。
水之國,也是因為這里的人喜歡船這種交通工具。人們更喜歡劃著小船去牧場擠奶,或者去郊游 。人們還會很好地控制水,即使這里地勢低,但決不會讓水淹過土地,水都被很好的利用起來,在運河里安安靜靜地流淌,給牧場和鮮花提供充足的水源。
這就是荷蘭,如果你喜歡水之國,不妨來這里旅游,親眼見證一下這個特別的國家,相信你會有別樣的收獲。
4. 荷蘭 小孩堤壩
荷蘭為世界最低的國家。這話一點也不夸張。它的全國面積為41160平方千米,大部分都為低洼地,l/3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首都阿姆斯特丹以西哈勒姆附近的有些地方,平均低于海平面4米,比最高的高潮面低8米。全國人口的60%,集中居住在西部地帶,為防止水淹,必須修筑堤壩,并利用風車不斷地排除地面積水。由于全國的低洼地帶隨處都可見到這種靠常年不斷的西風來推動的風車,所以風車曾是荷蘭風景的標志。直到近幾十年來,才用抽水機代替了它。荷蘭的最高地方是國土的東南角,海拔也不過300米,為全國的“屋脊”。國內(nèi)的主要河流,河床一般都比地面高,象我國的黃河那樣,成為“懸河”,在洪水時期,水位高出堤外地面數(shù)米,河里的船舶比屋頂還要高,必須靠堤壩來約束河水。
荷蘭為什么如此低洼呢?這還是地殼發(fā)生運動的結(jié)果。
荷蘭西面靠著北海的南部。北海南部本來為一片陸地、在地球最近的歷史時期第四紀,這里的地殼發(fā)生運動。地面向下沉降,又由于氣候轉(zhuǎn)暖,使凍結(jié)的冰川大量溶化,海平面上升,淹沒了這塊陸地,成了大海的一部分。而荷蘭的國土當時正處在這個下沉的范圍內(nèi)。為什么沒有被海水淹沒呢?這是由于荷蘭人民用筑堤攔海等辦法,阻擋了海水的入侵。用填海造田的辦法.奪回了一部分被水淹沒了的土地。
荷蘭西、北兩面與北海瀕連.由于國士的地勢低洼,海水的入侵成為荷蘭世代人民的“冤家”。千百年以來,荷蘭人民為了生存.長期與大海搏斗.創(chuàng)造了人類史上圍海造田的輝煌業(yè)績。他們?yōu)榘衙娣e達3500平方千米的須德海改造為陸地,使滄海變成桑田,在北海與須德海之間,人工修筑了長30千米的攔海大堤棗巴里爾攔海大壩,然后抽泄海水,進行人工造田和各項建設(shè)規(guī)劃。這項浩大的筑堤工程從 1920年開始,于 1932年竣工,工程之巨,史無前例?,F(xiàn)在荷蘭全國的士地面積約有 l/4是近 800年來填海得到的。因此荷蘭人有句自豪的諺語:“上帝造世界,荷蘭人造荷蘭”。宇航員在月球上回望地球,所能看到的地面人工建筑物只有兩件,一件是宏偉的中國萬里長城,另一件就是浩大的荷蘭圍海造田。
荷蘭的圍海造田,不僅僅是限于須德海一隅。早在13世紀初期,荷蘭人民即與大海爭地。近800年來,世世代代的荷蘭人先后筑堤2400干米。通過不斷圍海造堤,使低洼地逐漸減少。
5. 荷蘭的海堤
人們常把荷蘭稱為“風車之國”、“花之國”、“運河之國”,他的真正國名叫“尼德蘭”,“尼德蘭”是“低”的意思,“蘭”是“土地”,合起來稱為“低洼之國”,荷蘭總面積41
548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領(lǐng)土只高出北海海面1米,近四分之一低于海平面,真是名副其實的“尼德蘭”。荷蘭地勢非常平坦,但在東部和南部由幾座山丘。西歐的三大河流萊茵河、馬斯河以及斯海爾德河均通過荷蘭境內(nèi)入海。由于荷蘭位居歐洲理想位置,素有“歐洲大門”之稱。
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丹”是水城的意思,其中最重要的三條運河分別是紳士運河、國王運河、王子運河,阿姆斯特丹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稱,有90個小島,160條運河,1281座橋梁。市區(qū)道路多而不亂,層次井然,船只可以在市區(qū)運河中自由航行到市區(qū)的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