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理上可以說,廈門、泉州、漳州、莆田、龍巖五個地區(qū)均可稱為閩南。但我們通常所說的閩南這個說法,具有特定的涵義,并不包含莆田,龍巖地區(qū)除新羅區(qū)與漳平市以外的各客家縣,其主要是依據語言、文化、風俗上等來劃分的。莆田通行語言是莆田話略區(qū)別于閩南話,而龍巖除新羅區(qū)與漳平市以外,通行語言是客家話。兩地均不屬閩南語系。因此狹義上所指的閩南僅指--廈門--泉州--漳州--三個地區(qū)。
目錄
基本介紹
具體地區(qū)
相關語言語言歷史
不同說法
語言分區(qū)
文化淵源文化交融形成傳統(tǒng)
文化交流升華兩岸情緣
地方習俗普渡
嫁妝
飲食文化綜述
泉州飲食
漳州飲食
旅游資源漳州三平寺
土樓
基本介紹
具體地區(qū)
相關語言 語言歷史
不同說法
語言分區(qū)
文化淵源 文化交融形成傳統(tǒng)
文化交流升華兩岸情緣
地方習俗 普渡
嫁妝
飲食文化 綜述
泉州飲食
漳州飲食
旅游資源 漳州三平寺
土樓
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介紹
和文字介紹相呼應
閩南總人口約一千萬。閩南歷來是東南的富庶商業(yè)之地,泉州港在宋元時期更是世界第一大港,閩南人分布廣泛,臺灣,新加坡都有四成的閩南人,海內外使用閩南方言的人超過4000萬,不少被閩南人同化的人和馬來人也會使用閩南語。 閩南這個詞是在20世紀后半期才提出的,之前閩南地區(qū)人遷徙到外地都自稱福建人,東南亞人也稱閩南人為福建人。閩南包括的縣市有:泉州市、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金門縣。廈門市、漳州市、龍海市、云霄縣、漳浦縣、詔安縣、長泰縣、東山縣、南靖縣、平和縣、華安縣、龍巖市、漳平市、大田縣。 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其影響實為深遠,受其他方言影響之地也通行閩南語,也是有著大體一致的文化認同,因此他們也同屬閩南根源,我們即可稱其為泛閩南。以下介紹通行閩南語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閩南語,乃是閩語的一支。中國南北朝時期,中原發(fā)生內亂和戰(zhàn)亂,難民開始進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語言發(fā)生變化,而逐漸形成了最初期的閩語。然而,漢人大規(guī)模入閩,則是始于隋唐,由于中原的再次內亂和戰(zhàn)亂,大批北方漢人入閩,而帶來了6世紀時北方的口語音,亦即所謂“十五音系統(tǒng)”,而所謂的“泉州語”亦于此時漸漸形成。
編輯本段具體地區(qū)
閩南指--泉州--廈門--漳州-龍巖(新羅區(qū)與漳平)等地區(qū).,還可以加上大田縣部分和尤溪縣的小部分。漳州的南靖、平和、云霄、詔安還有一些客家鎮(zhèn)、村,有幾十萬客家人。龍巖市新羅區(qū)、漳平市也有不少客家鎮(zhèn)、村。 閩南語有很多音節(jié)是普通話里沒有的。所以無法用普通話的字來為閩南話注音,要學習閩南話就要學習閩南話的注音方法。這就像我們學習普通話要先學習漢語拼音一樣。 閩南話的聲調在不同縣市區(qū)別很大。目前比較占優(yōu)勢的是廈門話的聲調。臺灣島上大部分人的閩南話的聲調也與廈門話一致。閩南話共有8個聲調,依次叫做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我們平時一般按這個順序,分別叫做第1聲、第2聲、……、第8聲。 唐代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進而屯墾漳州,帶來了7世紀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紀時,王潮兄弟又帶軍隊入閩平黃巢之亂,也帶入了當時的中古音。從以上的兩批移民,所帶來的北方口語,經過一番演變就形成了所謂的“閩南語”的基礎。主要分布在九龍江流域,含漳州,龍巖兩地。
編輯本段相關語言
語言歷史
北宋時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繼設立了掌管外貿的市舶司,使泉州發(fā)展成當時國際上的著名商港,對外海線交通十分方便。在這以后,閩南等地區(qū)便有不少人民,因為政治、經濟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臺灣),也因此帶去了他們的母語 --- 閩南語。明末時,閩南發(fā)生大旱,鄭芝龍曾招數千人到臺灣墾殖,他清朝時期的閩南行政地圖
們大多數便在臺灣定居,而且還跟臺灣原住民(大多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進了漢人與臺灣各原住民族在血緣以及語言上的融合。 從16世紀起,西歐各國開始進行各種殖民海外的計劃。西元1624年起,荷蘭、西班牙先后占領南、北臺灣,尤其荷蘭人統(tǒng)治臺灣將近40年,實施王田制,召募閩南人前開墾臺灣。來臺漢人多出身漳州和泉州,在長期與平埔族雜處和荷蘭人的統(tǒng)治下,隨移民所帶來的閩南語也滲入了一些新的語言因素。明末鄭成功抗清失敗后,便率大軍攻占臺灣,趕走荷蘭人。鄭家出身泉州南安,鄭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 陳永華,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帶來的軍民也大多數是泉州人。因此,此時臺灣的閩南語,是以泉州音占大多數的。 1683年,施瑯征臺,鄭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統(tǒng)治臺灣。隔年,清廷為防鄭氏遺民,頒布渡臺禁令,設下嚴格條件限制人民渡臺,只能從三個口岸渡臺,泉州莆田人從泉州港閩南
渡臺,漳州廈門人從廈門渡臺,福州人從馬尾渡臺。其中以粵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較晚來臺灣,臺灣的開發(fā)幾乎都由閩南人領先,而臺灣的語言亦以閩南語為優(yōu)勢。雍干之世,禁令漸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變,欽差大臣沈葆禎來臺辦理防務,以“開山撫番”為名,招徠墾野,因而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渡臺禁令。在清廷統(tǒng)治臺灣的200余年間 ,閩人來臺人數激增,移民的語言隨其足跡而傳播到臺灣各地。日后由于交通開始便利,人口逐漸增多,先后來臺的泉州,漳州,廈門等地口音逐漸融合成一種不同以往的口音,民間將其稱之為“漳泉濫”(漳泉混合的意思),莆田話和臺灣話超過一半可以互通。 臺灣的閩南語特色是多種不同閩南地方口音融合,總而言之,臺灣北部偏泉州腔,南部偏漳州腔。
閑談閩南過年的習俗
2021年11月24日 17:11:3490
上一篇: 日本有什么風土人情?
下一篇: 三木比迪是什么
- 發(fā)表評論
- 特別關注
-
關于東盟十國的各種信息?
164 0
東盟十國的歷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
139 0
形容東南亞風景的句子
1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