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各民族春節(jié)習俗各地春節(jié)習俗一.香港年俗農(nóng)歷新年是我國傳統(tǒng)上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nóng)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tǒng)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nóng)歷新年時按傳統(tǒng)在家里貼春聯(lián)、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lián)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xiāng)村、圍村中出現(xiàn),在新年的市區(qū)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nóng)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jié)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jié)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jié)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里設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后的一大節(jié)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nóng)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于晚飯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jié)。 在香港過農(nóng)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jié)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袄恰痹瓰椤袄隆?,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jié)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二.澳門年俗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tǒng)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tǒng)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圣誕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lián)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fā),商家老板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三.臺灣春節(jié)習俗拾趣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tǒng)佳節(jié)。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tǒng)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qū)一脈相承,因而島內(nèi)民眾的春節(jié)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于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fā),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jīng)滄桑,那里的春節(jié)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四.有趣的江蘇春節(jié)習俗春節(jié)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lián)、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xiàn)輯錄數(shù)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nèi)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fā)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里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里掃。 江寧人有春節(jié)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jié)節(jié)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qū)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后,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jié)期間,江蘇地區(qū)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xù)下來。 五.桂林春節(jié)習俗?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jié)踏著農(nóng)歷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xiāng)。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nèi)外,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過節(jié)的傳統(tǒng)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肴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中國少數(shù)民族春節(jié)習俗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shù)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shù)都以春節(jié)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jié)日來歡慶。 一.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jié)時,人們穿上節(jié)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案狻痹跐h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jié)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xù)半個月。 二.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jié)卻是另一番景象,節(jié)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制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guī)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征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zhèn)),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愿,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三.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jié)為“新年節(jié)”。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jié)”?!俺粤⒐?jié)”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nóng)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后凱旋歸來,這時春節(jié)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jié)。 四.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jié)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伙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谷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征。 五.哈尼族:蕩秋千 春節(jié)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jīng)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伙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蕩秋千。節(jié)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蕩秋千,處處呈現(xiàn)出熱鬧、和睦的節(jié)日景象。六.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jié)期間,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jié)日――潑水節(jié),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qū)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七.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jié)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皣鸂t”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后帶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長壽。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八.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jié)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yōu)美,色彩鮮艷,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jié)日期間,男孩成幫結(jié)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jié)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愿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后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xiāng)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九.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jié)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qū)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jié)到元宵節(jié),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十.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jié)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十一.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jié)”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后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爱吥Α蹦盍T祭辭請虎神后,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jié)期內(nèi),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qū)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shù)乩习傩斩忌钚胖挥型ㄟ^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體村民才能五谷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十二.撒尼族:食湯圓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后,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nèi)!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nèi),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qū)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節(jié)初二日午后,農(nóng)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還喂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伙伴的慰勞。 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tǒng)道德中美好的東西。十三.藏 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nèi)褲不能晾在人人經(jīng)過的地方。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聲哭叫。5、家里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后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chǎn)的產(chǎn)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9、過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財產(chǎn)拿出去。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12、家里有兩個人同時出門,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后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fā)出門。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里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十四.彝 族彝族火把節(jié),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義、興盛,象征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鸢压?jié)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