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久久久鲁,欧美亚洲激情,最近最新高清中文字幕6页

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頁 » 風土人情

青島哪里特有的風土人情

2022年02月27日 05:24:13110

青島哪里特有的風土人情;
一、歲時習俗
春節(jié) 當?shù)厮追Q過年,是一年辭舊迎新最隆重的節(jié)日,也是當?shù)厝嗣褡钪匾?、最喜愛的?jié)日。舊社會貧富懸殊,富人過年,歡天喜地;窮人過年,如同過關。直到解放后,農(nóng)民才得以歡歡喜喜的過年。過年準備的時間較長,俗稱:“一進臘月門兒,處處是年味兒”。大人小孩都盼年,家家戶戶忙著準備過年的東西,從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根據(jù)各家的經(jīng)濟情況,力求樣樣齊全。圍繞過年,還有順口溜:二三,灶王上西天;二四,寫大字;二五,撣塵土;二六,砍豬肉;二七,殺年雞;二八,把面發(fā);二九,把油走;年三十,包餃子。從辭灶以后,男人們就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室內(nèi)外衛(wèi)生;女人們忙著蒸饅頭,做年糕,磨豆腐,到除夕上午,貼春聯(lián),掛年畫,供祖影,擺祭品,設香案、燭臺。下午,男子去祖塋祭奠,招請祖先回家過年;女人則準備一頓豐盛的年飯,晚飯全家老少在一起,歡聚一堂,謂之吃“團圓飯”。晚飯后,都不睡覺,點上燭,燒上香,共同守歲。初一日,天未亮,老少衣著更新,青少年們都到長輩家拜年,請安問好。初二日,晚十點左右,家家再次燒香焚紙,鳴放鞭炮送祖先回歸,謂之“送年”。從初三日開始,走親訪友,互相祝賀,路上行人不絕,家家飄出香味。一直到初十以后,來往拜年客人才漸漸稀少。60至70年代,特別是10年動亂期間,因為受到各種政治因素的限制,人們對過春節(jié)的熱情逐漸冷了下來,從80年代開始,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過春節(jié)的熱情又高漲起來。
元霄節(jié) 正月十五,俗稱元霄節(jié)。這一晚上,吃過餃子以后(過去當?shù)厝撕苌俪栽觯壹覒魬舴傧銦?,放鞭炮,放焰火。小孩則放滴滴錦。點亮用面粉做的油燈,在屋里屋外各個角落到處照,以驅趕邪惡。大街小巷里的人們,一直鬧到半夜仍余興未盡。白天從正月十五開始,青年們踩高蹺,舞龍燈,跑旱船,鑼鼓喧天。往往要玩耍到正月十七、八方才停止。進入80年代以來,燃放鞭炮,焰火之風益盛,有的戶僅鞭炮一項就花掉了三四百元。區(qū)政府亦每年在正月十五晚上舉行燈火晚會,燃放禮花禮炮。
二月二 農(nóng)歷二月初二,俗稱“龍?zhí)ь^”,早晨太陽未出,莊稼人起來用草木灰在各家的天井、場院里打囤子、畫囤梯,預兆今年打的糧食倉滿囤平。這一風俗,到新中國成立后逐漸消失。農(nóng)民早晨都喝面條,放鞭炮,焚香燒紙。飯后各家婦女炒糖豆、炒面棋,相傳吃了不牙疼。
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是“寒食”節(jié),傳說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臣介子推攜母隱于綿山被大火燒死,故一天不動煙火,名曰“寒食”。寒食那天,家家到祖塋添土上墳,祭掃墳墓。清明那天是個玩的日子,小孩放風箏,男女青年蕩秋千。解放后,每年在清明節(jié)期間,開始植樹活動,祭掃烈士陵墓,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
端午節(jié) 農(nóng)歷五月初五謂之“端午節(jié)”,據(jù)史書記載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含恨投江。富裕人家包粽子,一般人家悶粘米干飯吃。婦女、小孩都配帶香袋(用色布縫制成小袋,內(nèi)裝用中草藥研制成的香粉),傳說可以避瘟疫。小孩在五月初一早晨太陽沒出來以前,在手脖、腳脖上拴五彩線,據(jù)說可以避蛇咬。初五這一天太陽還未出來以前,男女老少要到田間去拔艾蒿,插在門上可以避瘟疫。還采集榆、柳、桑、槐、曲五種樹頭,曬干后留作日后治風濕之癥。解放后,帶香袋、拴五色線的風俗已很少見,但吃粽子之風益盛。
六月六 夏至節(jié) 這兩個節(jié)日,主要是農(nóng)民打下新麥子,用新麥子面粉蒸饅頭,上墳祭祖,吃幾頓面條,走走親戚。
七月十五 當?shù)厮追Q為“鬼節(jié)”,這天家家蒸饅頭上墳祭祖,人們多包餃子吃。
仲秋節(jié) 八月十五稱“仲秋節(jié)”,俗稱“團圓節(jié)”,一年中除了春節(jié)外,這是最隆重的節(jié)日。當?shù)剞r(nóng)民在這一天都根據(jù)各家的經(jīng)濟情況,置辦酒菜,全家歡聚。晚飯后,擺上月餅、西瓜、水果等,共同賞月。在節(jié)前節(jié)后走親訪友的也都帶上幾斤月餅。
冬至節(jié) 這個節(jié)日當?shù)匾菜追Q“鬼節(jié)”。下午都到祖塋上墳,晚上都吃餃子,第二天,已出嫁的閨女回娘家給去世的父母上墳掃墓。

臘八節(jié) 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日,古時舉行“臘祭”。此日早晨各家用米、豆、棗等合煮米飯吃,稱“臘八粥”。
辭灶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家家在灶臺上面貼上灶碼(用紙印刷的,俗稱灶神),燒香、供糖瓜、燒紙錢、煮餃子,名曰辭灶。在灶神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對聯(lián),祈求保佑全家一年平安。新中國成立后,此俗漸泯。
二、禮儀習俗
嫁娶 舊時婚姻,男女雙方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事人無自主權。一般要門當戶對,屬相相合,歲數(shù)相當,經(jīng)雙方父母同意,再請人稱命合生辰八字,一切符合,方擇吉日訂親。訂親之日,男方家長備上“定親禮”(蒸饅頭、衣料、首飾、現(xiàn)金等),去女方家訂親,女方家要擺盛席招待。訂婚后,隔一段時間再去下媒柬(從下媒柬到結婚之日不得超過一百天),由男方備柬貼兩張,一張?zhí)钌夏蟹降哪挲g、生辰送給女方,女方照樣填另一張,把女方的年齡、生辰送給男方。下媒柬男方拿的彩禮要比訂親時多一倍,女方的招待酒席要更豐盛、更隆重。再過一段時間,男方?jīng)Q定結婚日期后,再到女方去送結婚日期,謂之“送日子”,仍要備上彩禮。結婚日,此地風俗是“等親”,由男方雇一乘四人的花轎到女方家去抬,女方陪送的嫁妝隨轎一同抬到男方?;ㄞI到后,先拜堂成親,后入洞房,就算大禮告成。晚上新郎新娘同飲合歡酒,親友鬧洞房。第二天晚上,新娘被男方鄰居接去住宿,曰
“叫二日”。第三天上午再接回婆家,曰“回三日”。三日白天女方家長來,曰“看三日”,男家大擺宴席招待,并請親友作陪,酒席隆重豐富。第四天新郎新娘雙雙到女方娘家,曰“踩新路”。舊時結婚服裝,男的穿長袍馬褂,女的是紅綠短衣,第一天穿蟒袍玉帶,頭載鳳冠(一般都是租借的)舊時還有養(yǎng)老女婿,名曰“入贅”。一般是女家無兄弟,無人干活頂門戶,招一個女婿來干活養(yǎng)老。男方則因弟兄多人,家境貧寒,無力娶妻,才到女家落戶。過去“養(yǎng)老女婿”是被人輕視的,認為沒出息。
舊時男人妻亡續(xù)娶,曰“續(xù)弦”,女人夫亡再嫁,曰“再醮”。男人續(xù)弦無人講,女人注重守節(jié),再醮者則多被人瞧不起。新中國成立后,公布新婚姻法,青年男女婚姻自主,自由戀愛,自主訂婚,結婚到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舊時那些稱命、占卦、屬相一類的迷信事,基本廢除。取消女人坐轎,新娘或步行或坐自行車、拖拉機、汽車,由儐相陪送到男家;也有旅行結婚的,有些單位還舉行集體婚禮。從八十年代起,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提高,對婚事又開始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高檔用品彩電、錄音機、電風扇、電冰箱、沙發(fā)、席夢思床等日漸增多。請客、送禮之風盛行。有些人家,婚事花費過多,過后負債累累。
喪葬 境內(nèi)舊俗,先輩去世,以入土為安,富有之家,借喪葬之事,大肆鋪張,既可趁機斂財,又可得孝子之名。病歿當日即成斂入棺,“壽衣”、“壽棺”都是人未死前備好的,接著在院內(nèi)燒紙馬,門上糊燒紙,門口掛紙幡(名曰招魂幡),子女換喪服,去土地廟送湯水,去親友家報喪。晚上孝子在棺前鋪草守靈燒香紙。直守到殯葬之日為止。第二天“嚴扣”,是開棺叫子女見死者最后一面,然后將棺蓋釘緊。晚上孝子到土地廟去“圓廟”,燒紙扎祭奠。第三天即請人擇吉地修墳墓,再擇吉日安葬。出殯的頭天晚上,雇用吹鼓手奏哀樂,親友們都來祭奠,謂之“開吊”。第二天殯葬日,上午開始迎旌、拜旌(旌是一種隨葬物,用6尺長的紅綢或紅布,用撒金把死者的身份、姓名、性別、年齡寫在上面)。下午把棺抬到墳塋安葬,沿路停棺路祭,到墳再拜祭。有的還出“回靈殯”(下葬后再把牌位抬回
去)。舊時越是富有之家,殯葬儀式越繁多,花費開支越大。除“壽衣”、“壽棺”、“壽墳”要講究外,出殯時還要請點主(主持喪事的人),請贊禮生,雇用吹鼓手,有的還雇用僧道誦經(jīng),超度亡魂。還有紙扎,扎有高樓、人物、馬、牛等,費用頗大。富裕之家還能應付,小康之家,往往被弄得借債典地來應付喪事。至于貧困之家,人死后只能買口薄棺材或用破席卷去埋葬。埋葬后第三日,子女到塋前上墳,謂之“圓墳”。以后每7天上墳祭掃一次,一共上7次。到一百天再上百日墳,再后每年于死者去世之日上周年墳,共上3年,到第9年再上一次,謂之“十年周年九年上”。在平常一年當中,清明節(jié)、七月十五、冬至日、陰歷年除夕日,都要上墳祭奠。黃島區(qū)自古以來用土葬。1966年以后,破“四舊”,喪事改革。出殯不用吹鼓手,不扎紙扎,不出大殯,儀式簡化,但仍用土葬。從1973年開始,響應上級號召,實行火化。1973年秋,徐戈莊村管洪增逝世后,運往膠縣火葬場火化,這是黃島區(qū)火葬的首例。至1987年全區(qū)絕大部分村莊改用火葬。
喜慶 祝壽是晚輩為老人過生日,為老人祝福長壽。舊時富有人家大擺宴席,宴請親友。親友帶來的禮物,多是壽面、壽桃、酒、肉等禮品。坐席前,先向“壽星”行禮,然后入席歡飲。至于貧窮人家,也盡可能做點好飯菜來孝敬老人,吃頓面條或包子。婦女產(chǎn)后,男方先到岳父母家報喜,再告知其他親友,親友鄰居隨即都來“送湯米”(點心、紅糖、雞子等)。三日宴請親友“吃面湯”。以后“做滿月”、“慶百日”、“過周歲”等,都要設宴請客。此種風俗沿襲至今尤盛。舊時蓋新房,親友鄰居互相幫助(支援物力、人力),新房落成,設宴答謝親友鄰居。舊時遷居,親友都帶禮物來祝賀“燒炕”,并設宴招待,至今尤興。
祭祀 舊時對故去的先人祭祀有“一七”、“五七”、“七七”、“百日”、“周年”、“三周年、“九周年”。平時一年當中在“清明”、“七月十五”、“冬至”、“除夕”這些節(jié)氣都要上墳祭祖。舊時望族大戶都設祠堂,內(nèi)擺放列祖列宗的牌位,每年正月初一晨,有族長帶領本族男人,赴祠堂行祭禮。

評論列表暫無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