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講傳說,不根據(jù)古籍只言片語牽強附會地說,白族的直接可靠祖先是南北朝時期在云貴高原特別是洱海周邊的白蠻和河蠻部落;彝族可靠祖先則是烏蠻部落。后來他們以烏蠻為主在唐代聯(lián)合建立了南詔國。宋代則以白蠻為主建立了大理國。而苗族的可靠祖先是秦漢之際位于湖廣地區(qū)的武陵蠻或者叫五溪蠻。后面這三族的發(fā)展脈絡非常清晰,無需多言。下圖為白族
那么他們的可靠祖先之前的前身分別是誰呢?這就是推測了。白族在白蠻之前恐怕和秦漢時期西南地區(qū)的僰人和昆明夷等當?shù)赝林约爸性泼裼嘘P。比如以漢唐的西南大族爨氏為代表的漢人移民逐步夷化,他們給當?shù)厝藥チ苏Z言但是遵從了當?shù)厝说娘L俗;彝族在烏蠻之前恐怕和數(shù)萬年前從印度來到中國大西南的一部分族群有關,這部分人我們姑且代稱為古彝人,他們是在黃種人祖先來東亞前就進入云貴高原和川西高原的部落。這支古彝人族群在之后的歲月里吸收百濮、百越的一部分,最后被河湟谷底沿川西高原南下的氐羌人徹底融合成為烏蠻。對苗族來說,幾萬年前從印度經(jīng)東南亞來到嶺南,再北上到達湖廣,然后進入南陽盆地甚至來到中原的那部分族群是他們最早的祖先,這部分人我們姑且代稱為古苗人,他們后來分化出了古夷人分布在江淮之間、山東半島和太行山東麓以及遼河流域,古夷人中又分化出了古羌人,分布在關中盆地、黃土高原、河湟谷地、河西走廊。這三種同源的古羌人、古夷人、古苗人在中原爭霸最后融合出華夏族。華夏族南下融合百越形成漢族。沒有參與逐鹿中原的和爭霸失敗的部分逃入深山老林成為少數(shù)民族。其中沒有參與爭霸的古羌人由于被后來的華夏族勢力擠壓,紛紛南下,一路融合當?shù)刈迦盒纬赡壳氨姸嗟牟鼐捳Z族族群,包括白族和彝族。而爭霸失敗的古苗人南下湖廣,進入山區(qū)成為后世的武陵蠻,也就是苗瑤族群的前身。下圖為彝族
按語言分類來說,苗族屬于苗瑤語族苗語支,分三大語群,苗族分布廣,從湖南湖北到云貴川再到中南半島都有。后來設計的拼音文字由于方言差異大而無法推廣,目前苗族多通用漢語文。而白語有兩種分類法。一是藏緬語族彝語支,一是漢語族。認為歸于彝語支的多從歷史和風俗考慮;提出歸于漢語族的多從語言本身考慮。因為白語的語法和漢語幾乎一致,詞序都是主謂賓。詞匯中大量古漢語借詞和同源詞,更別提現(xiàn)代漢語借詞了。這么看上去白語仿佛是一個漢語的血親語言,甚至可以列為漢族方言了。但是白語中也有不少古代云貴高原族群遺留下來的因素,這也是除了音調之外和漢語的顯著區(qū)別。白族可算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里漢化較深的民族,也是大西南漢化最深的民族,大多數(shù)人兼通漢語文,有人甚至認為白族就是古代漢族移民的后裔。白族分布主要在云南,貴州、湖南、四川、重慶等省也有零星分布,有三大分支,西部(怒江)方言和中部(劍川)、南部(大理)方言差異性挺大,無非就是和周邊不同族群來往的結果。老白文基于漢字設計,現(xiàn)在的拼音白文由于方言差異而推廣不佳。彝語屬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大方言的區(qū)別,互相無法通話。有老彝文,多為宗教書籍,新的規(guī)范彝文在涼山州得到應用,其他地區(qū)由于方言差異大而無法推行。語言和同語支的納西族、傈僳族、怒族等最為接近。彝族分布主要在川滇黔,由于分布地區(qū)不同產(chǎn)生不同分支。有的早就進入封建社會,有的上世紀五十年代還處于奴隸社會。所以彝族各分支的守舊頑固程度天差地別。相對來說,川南和滇東北的大小涼山彝族最為守舊,社會發(fā)展嚴重受阻,古代風俗保留比較完整,以說彝語為主,而云南其他地方彝族比較開放,兼通漢語文,和周邊族群同步發(fā)展。彝語在歷史上深刻影響了漢語云南方言,尤其是音調和節(jié)奏,很直觀。下圖為苗族
人口的話這三族里苗族最多、彝族其次,白族最少。要說淵源的話,從歷史上看,這三族均為親緣民族,彝族和白族關系更近些,目前這三族分布地域在大西南特別是云貴有大量重疊,在新時期相互之間的密切交往一定會打破傳統(tǒng)成見,和國內其他民族一起走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