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小時候,爺爺經(jīng)常帶我去山里尋找他的老朋友,他的那些老朋友幾乎都是深山老林里的黎族苗族的人,爺爺跟我說,也就是這樣黎族苗族的朋友的不時救濟,他們這些為了支持瓊崖縱隊打戰(zhàn)的民兵,才及時的物資扛到革命根據(jù)地,才有了解放海南。
我那時候年紀(jì)還小,爺爺帶去哪,就和哪里的小孩玩,我去過的地方有萬寧的尖嶺黎族村莊、瓊中的黎族村莊、保亭的黎族村莊等,有一次,爺爺還帶我翻越幾座山了,但了瓊海、瓊中和萬寧交界處的一個黎族小村莊,那里就像世外桃源,村民們自產(chǎn)自給,生活得很安逸、幸福。
說到黎族的房子,其實是沒有什么造型的,就是中間用幾根木材種起來當(dāng)柱子,然后兩邊用茅草從屋頂鋪下來,一般都鋪到差不多著地,外墻就用稻禾黏上黃土了抹上去,黎族的人都叫茅草屋,從沒人叫什么船型屋,是到了上世紀(jì)90年代,有些建筑專家為了便以辨別這種茅草屋,才美曰其名船型屋,但如果拿去黎族村莊,基本沒人知道船型屋是什么。
現(xiàn)在的黎族村莊很少見到茅草屋了,我憑著記憶介紹一下吧。
黎族的茅草屋一般1.8米高,外形確實有點像小船中間的船舷,也是可以頭尾留門,不過,門是絕對不能對著東南面,因為那邊是臺風(fēng)刮來的方向;茅草從屋頂鋪得差不多著地,是防止臺風(fēng)把土墻吹倒。
當(dāng)然了,如果哪家的生活稍微富裕一點,還可以用木板搞個離地三四十公分的閣樓地板,但絕對不是高腳閣樓,大家現(xiàn)在景區(qū)里看到高腳茅草屋,不是純正的海南黎族茅草屋。每一家的茅草屋也分為幾間,睡覺和廚房是分得清清楚楚。
黎族人為何會造這樣的茅草屋呢,據(jù)老人說,海南的臺風(fēng)多,茅草屋這樣子建,主要是防風(fēng),
我讀小學(xué)時,爺爺經(jīng)常帶我去萬寧尖嶺的黎族村莊,和爺爺認(rèn)的干弟弟的兒子一起睡,我那干堂叔叫燕姐。我和燕姐經(jīng)常等夜深人靜時,從后門悄悄跑出去,在茂密的森林里,用麻網(wǎng)(這是一種野藤扎成的網(wǎng))捉野雞,要不就用捕鼠夾抓野兔等,一般都是天黑就溜出去,抓到雞叫時,一般都有三四只野雞或者一只兔子。
后來,燕姐也努力讀書,考得城里和我一起讀書了,再后來,他就考上北京某名牌大學(xué),分在保亭工作。
現(xiàn)在回想起小時候到那些黎族村莊玩,還真的很令人懷念,也記憶猶新。前幾年,我在下面市縣工作時,也曾經(jīng)去那些黎族村莊,但現(xiàn)在都變成樓房或者嶄新的瓦房了,再也看不到原來的茅草屋,真是有點遺憾!
海南黎族為什么建房子時選用型屋(當(dāng)?shù)赜炙追Q船屋)的造型?對此,或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或許存在著與當(dāng)?shù)氐奈拿饔嘘P(guān)。
但我個人觀點始終認(rèn)為,其型屋的選用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其民族自身的歷史變革以及長期以來或者說世代居住所處或面臨的當(dāng)?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這其中當(dāng)然亦包括了天氣、氣候條件等方面的諸多因素在內(nèi)),密切相關(guān)。
緣何出此語言呢?眾所周知,歷史上傳統(tǒng)的或者說原始的海南黎族人民,長期以來大多世代居住于海南島腹地的五指山區(qū)及其周邊。這里,是熱帶雨林之中的原始森林,山高林密,大樹蔽天,終日難見天日(當(dāng)天氣晴朗之時,最多在正當(dāng)中午時分,由于太陽的垂直照射時或許可見到一絲陽光……);這里,由于氣侯溫和,空氣濕度極大,地面潮熱、潮濕,因而地表植被極其充分,生長茂盛,加上常年云遮霧繞以及雨水的滋養(yǎng),而在這厚重植被(包括地表的腐植層內(nèi))的地面上面修建房子。當(dāng)然,:會有許多值得考究的地方。
因此,為避免在屋內(nèi)的生活起居(尤其是夜間人員的休息睡覺),遭受日夜之間無處不在的許多叫不上名字的蛇、蟲、鼠、蚊甚至于野兔、野豬、黃猄、果子貍等原始森林中野獸們的姿意侵襲,故而其在修建型屋時基底的底座一般都要離開地面許多而開始修建。這一特色,我想是否多少有點與居住于我國西南部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所居住的吊腳樓一般類似。當(dāng)然,黎族人家型屋的底座距離地面的高度,顯然沒有前述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吊腳樓那么夸張。
其次,只要我們細心觀察,黎族人家其型屋屋頂?shù)牡嗡蛘哒f檐口設(shè)置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其是傾向于型屋的窗口兩側(cè)(邊),而在進出于型屋內(nèi)外的門口兩側(cè)是不設(shè)滴水的,以防止在下雨之時,進出的門口(前)較為干爽,而不至于被傾盆大雨直接濕身。由此可見,這一構(gòu)造亦算是極為巧妙而頗具心思的。
由此可見,黎族人民在建房子時所選用型屋的造型上的點點滴滴,正是與其民族所長期居住和所要面對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氣候條件等密切相關(guān),從而在長期的實踐當(dāng)中,逐漸地形成了具有自己濃厚的民族特色,過人的建造技術(shù)和良苦匠心,同時也彰顯了海南黎族人民的聰明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