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shù)民族。據(jù)2001年5月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漢族人口為115 940萬人,占總?cè)丝诘?91.59 %;中國少數(shù)民族共有10 643萬人,占總?cè)丝诘?.41 %。我國少數(shù)民族人口雖為全國人口的8.41 %,但其聚居區(qū)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4 %左右,大都分布在邊疆和西部地區(qū),并形成大分散、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狀況。 各少數(shù)民族由于居住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不同,生產(chǎn)活動、生活方式、歷史進程、宗教信仰、 風(fēng)俗習(xí)慣的差異,因此,其飲食來源、制作、器具、禮俗、飲食觀念和思想等也迥然不同,從而形成了各自的飲食文化模式。即使同一民族,因居住地不同也存在明顯的差別。自古就有“千里不同風(fēng),百里不同俗”之說法。 中國少數(shù)民族飲食史是中國飲食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飲食文化不僅多姿多彩,而且大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和獨特的風(fēng)格。在璀璨絢麗的中國飲食文化中,他們和漢族一樣有著自己輝煌燦爛的篇章,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繁榮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納西族的飲食習(xí)俗 納西族現(xiàn)有27.8萬多人,主要聚居云南西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云南的中甸、維西、寧蒗、永勝、德欽和四川鹽源、鹽邊、木里及西藏的芒康等縣。納西族是一個善于接受先進文化的民族,但無論是它們的生活方式,還是它們的飲食習(xí)慣都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納西族喜歡喝酒、喝茶、抽煙葉,愛吃辣、酸、甜味。一般每日三餐多為干飯,有米飯或大米、玉米混合飯,有2~3個菜及湯。冬春時愛吃熱氣騰騰的火鍋菜;夏季農(nóng)忙期間,多數(shù)農(nóng)家皆以米酒拌涼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吃炒面和酥油茶。城鎮(zhèn)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麥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區(qū)菜農(nóng)供應(yīng)。麗江的醬菜有獨特的風(fēng)味,豆豉、鹵腐都是傳統(tǒng)的咸菜,幾乎每個家庭主婦都會腌制;麗江白醋,酸中有甜;調(diào)涼粉加辣椒,酸辣可口,涼透肺腑。 納西族的風(fēng)味食品很多,尤以火腿粑粑馳名,另外還有納西火鍋、雞豆涼粉、雞燉豆腐、酥油茶等?!胞惤昔?以麗江麥面為主要原料,配上辣椒、火腿、蘋果、糖、豬油、蔥花,用小蘇打發(fā)酵后做成。其制法是:冬天以熱水,夏天以涼水和面,然后在一塊平整的石板下燃一盆炭火加溫,把已經(jīng)揉好的面團整平,搟得薄薄的,涂一層豬油,上鋪火腿肉丁和其他配料,烤熟以后,香脆爽口,油而不膩。因?qū)颖∪缂?,故又稱“千層餅”。鑼鍋飯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煮飯用的鍋及蓋是用黃銅打制成的,有一個提把,煮時米飯飄香。麗江的銅鍋、銅火鍋聞名滇西。納西族的特色食品還有一種琵琶肉,琵琶肉是用整條豬腌制的豬膘肉,與漢族的臘肉很相似,但腌制的方法有異。把豬宰殺以后,去毛剖腹,剔除內(nèi)臟和豬骨,剜掉四蹄,然后,在豬肚內(nèi)塞進鹽巴和配制好的香料,再以麻線把豬體縫合,縫成琵琶狀,平放于高處晾干即可。在冬季腌制,肉味清香,能保存數(shù)年不發(fā)霉。 納西族現(xiàn)代常飲的酒,有白酒、黃酒、窨酒,尤以窨酒出名,曾獲中國首屆黃酒節(jié)二等獎、全國旅游飲品優(yōu)質(zhì)獎。窨酒呈琥珀色,透明,味甘醇清香,含酒精 20°、葡萄糖15 %及多種脂肪酸化合物、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有良好的滋補作用。窨酒用大麥、小麥、高粱等糧食和特殊的麗江酒曲、玉龍山下的泉水釀造,釀好后入窨一定時間才算珍品。 稗子是納西族人民的主要糧食,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稗子一般是煮飯吃。小麥多烤粑粑(餅)。也常將糧食磨成細(xì)糝,炒后煮成半稀半干的飯,或者將糧食炒成炒面 (糌粑)。炒面是主要的食品,納西族習(xí)慣吃炒面喝茶,經(jīng)濟條件好的喝酥油茶,用餐前必須先喝茶。幾種糧食調(diào)劑著吃,例如早晚吃稗飯,中午吃其他雜糧。但也具有季節(jié)性,這與各種作物成熟期有關(guān),如6月吃小麥,7月吃燕麥,8月吃玉米,10月以后吃稗。 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鄰地區(qū),分布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從江、錦屏、天柱、和銅仁地區(qū)的玉屏、銅仁、江口等縣及萬山特區(qū)。湖南的新晃、靖州、通道、芷江侗族自治縣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侗族共有人口297萬。 侗族飲食文化也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保留著濃厚的民族傳統(tǒng),如“侗不離酸”、“侗不離魚”的飲食習(xí)慣,食油茶、黑糯米飯和“臘也”(合攏飯)的食風(fēng),無不反映出侗族飲食文化的民族特點。 侗族主要以“禾”米為主食,以粳米、小米、包谷、小麥、薯類為輔。按稻米的性質(zhì)分為糯米飯和粳米飯兩種。飯類調(diào)制方法分為煮飯和蒸飯兩種,糯米飯的蒸煮方法是:頭天先將糯米浸泡于水桶,待第二天撈出淘洗濾干水,再放進木甑里蒸熟,即可食用。侗族有一日三餐的習(xí)俗,一般是早上出工,到山上干活,把全天的飯做好,早飯后,用飯簍或籃子裝糯米飯,加上腌魚、肉、菜之類,拿到山上,趁中午休息,便在田邊地頭吃起來,既方便實惠,又經(jīng)濟、節(jié)省時間。 以糯米作各種菜肴的配料,是食俗的一大特色。殺雞宰鴨,用雞鴨湯煮糯米粥,撒些蔥花、薄荷,別具風(fēng)味;糯米和雞血、鴨血混合,煮熟后切小塊,拌上香料炒,又成為別具風(fēng)味的菜肴,稱為“狼棒”也是一款鮮美的佳肴。 此外,糯米還用來做粽子、糍粑、打油茶。 侗族好飲自釀米酒。米酒制法與周邊各族相同,以糯米釀制。制成后沖上清涼的井水或泉水飲用,消疲勞,解干渴。還喜歡用糯米甜酒釀成的“重陽酒”,即在農(nóng)歷九月用新糯米釀成“甜酒釀”,密封于壇內(nèi),置火塘邊慢慢溫烤,或埋在肥堆里,讓其發(fā)酵,春節(jié)時取出來飲用。此酒液粘結(jié)成絲,味甜過蜜,醇香異常,十分誘人。 侗族日常喜食酸品,侗家有句俗語,“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躥”。在侗族食品中,酸食冠于菜肴之首,每天用菜肴50%都是酸味。幾乎每家每戶都置有五、六個酸壇或酸桶。侗族的酸食種類也多:有葷酸、素酸、煮酸、腌酸之別。腌酸品,一年四季皆可,有什么葷素品,就腌制什么。尤其是腌魚,久負(fù)盛名,具有酸、辣、甜的特點,肉鮮味美,十分開胃。不僅平日食酸,而且待客送禮、紅白喜事、敬神祭祖,皆不離酸。 油茶在侗族飲食中有重要位置。有的地方,早、晚兩餐都吃油茶。打油茶被稱為“侗族茶道”,廣泛地用于社交、喜慶活動。 油茶,用豬油、大米、黃豆(或紅豆、花生)、茶葉等配制而成。先將大米炒成半黑,放入較多的豬油,加上開水、黃豆等一起煮。煮熟以后放進一些熟飯拌勻,最后加進大片特制的茶葉。油茶煮好以后香味撲鼻。在吃的時候,碗里放一、二塊糍粑,上面放一些炸糯米花,異??煽?。侗族的油茶因配料不同,可分為糯米粑粑油茶、糯米水圓油茶、香皮藤粑粑油茶、艾葉粑粑油茶、蝦子魚仔油茶、豬肝粉腸油茶等。均咸香可口,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侗族還有一種 “豆茶”,制法與油茶不致相同,味道清淡,是用糯米花、苞谷或黃豆(用灰水泡軟)、焦米、新茶共煮而成,主要在喜慶活動時飲用。 侗族嗜好酒,平日常以酒解乏。遇喜慶事更以酒為禮,以酒為樂。家家會自釀自烤米酒。酒多以糯米釀成,有的經(jīng)過蒸餾,有的連酒帶糟一起飲用。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的五指山區(qū),即樂東、東方、崖縣、陵水、保亭、瓊中、昌江、白沙和通什9個縣市,聚居區(qū)多屬亞熱帶和熱帶地區(qū),高溫多雨,適于各種農(nóng)作物的生長。黎族地區(qū)的水果十分豐富,主要有椰子、菠蘿、荔枝、龍眼、香蕉、芒果、菠蘿蜜等等。 黎族同胞日常生活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木薯(甘薯)。一般一日三餐,均是粥。他們生活習(xí)慣是“愛稀不愛干”,這與當(dāng)?shù)靥鞖庋谉嵊幸欢P(guān)系。普遍是把飯煮熟后,用冷水沖成稀飯,平時不喝水,用飯米湯解渴。 黎族所吃稻米分為粳米和糯米,平時做飯用的多為粳米。粳米的質(zhì)量甚佳,“其米粒大色白,味頗香美”。糯米多用于節(jié)日或喜慶時制作糯米團或包粽子,但更多的是用于釀制糯米甜酒。 特色的飯食是烤竹筒飯。其制法是:首先截取一節(jié)竹筒(用嫩竹,要直要粗,底部留節(jié)),然后放入精米(最佳的米是當(dāng)?shù)禺a(chǎn)的山蘭香米),再加上適量的水,便放在火堆上慢燒細(xì)烤,待竹筒里的水烤沸之后,在竹筒的頂端加蓋(塞以木塞或樹葉),繼續(xù)邊烤邊翻,直至聞到一股飯香味為止。飯熟后,稍候片刻用刀子把竹筒輕輕地破開,就可以用飯了。特點是:飯粒松軟,味道特別,爽而不膩,老少皆宜,既有米香味又有竹香味,因而黎胞稱之為“竹筒香飯”??撅垥r如果加點野味,如野豬肉、鹿肉之類,并拌入上等醬油、精鹽,其味就更美,堪稱黎家的佳肴,也是招待賓客的“高級餐”。平日,黎胞上山打獵或墾山,多不回家吃飯,往往就在山上以烤竹筒飯為餐。 黎族過去多采摘山蕨、草菇、竹筍及其他野茶佐餐。近年種植蔬菜已日漸增多,此外還種植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家家戶戶養(yǎng)牛、養(yǎng)豬、養(yǎng)狗,肉食以牛肉、豬肉為主,兼以取野豬、野禽、蛇、田鼠為食。牛大都在外野放,每戶都有自己的木鐸,掛在牛脖子上作記號。牛群是家中財富的象征,不易宰殺,只有遇到大喜事時才宰殺。殺豬也是如此。 黎族多居住在山林地帶,老鼠很多。山上有山鼠,田中有田鼠,樹上有松鼠,家里有家鼠。除認(rèn)為家鼠不潔凈不吃外,而將其他鼠都當(dāng)作美味。黎胞上山下地,必定腰掛鉤刀腰籮(用藤編織的小籮),看見老鼠要追捕。捉到之后,放在篝火里一燒,刮凈毛,放在腰籮里帶回家中,除去老鼠內(nèi)臟,或烤,或煮,即可讓孩子們美食一頓。 此外,黎胞家家都有腌制食物的習(xí)慣。例如將魚和嫩玉米一起切細(xì),加鹽放入瓦罐中腌5~6天,就可以煮吃。罐里的咸水汁可長時間保留,再行腌制,認(rèn)為此汁時間越久,腌的菜越咸香可口。腌泡成的酸菜,黎語稱為 “南沙”,一般多用野菜腌泡。采下能吃的野菜,剝?nèi)ジ毨先~,用清水洗干凈,加上牛骨、豬骨或其他獸骨,放適量生鹽,一起入增中密封發(fā)酵。經(jīng)過長時間腌泡的野菜,酸味濃烈。俗語說:“一家吃‘南沙’,全村都聞到?!?黎胞男子嗜好煙酒,婦女喜嚼檳榔。酒,在黎族人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逢年過節(jié),遇紅白喜事,歉待親友,無不喝酒,而且喝得越多越高興。俗語說:“黎胞喝酒,喝醉為榮”。因此,黎家一般都會釀酒。其自釀之酒多以糯米或山蘭香米為原料。先將米浸透,然后蒸成千飯,晾干后放進用芭蕉葉裹封在吊籮里,接著用水泡散酒餅,按一定比例,將酒餅水倒進吊籮內(nèi)拌勻,籮口用芭蕉葉密封,水從吊籮底的小孔內(nèi)流出。經(jīng)過幾天的發(fā)酵,便沁出一股芳香的酒味。這時,便用盆子放在吊籮底下,接一滴一滴流下來的酒汁,是為“酒滴”。再過6-7天,酒就釀成了。這種酒叫“酒蜜”,是敬請客人的最佳飲料。喝酒時,大家圍坐著,將酒罐置于面前,各以細(xì)竹管插入吸吮。此酒多加水;中淡,喝多了也不易醉。 檳啷是黎族的吉祥信物,特別是黎族婦女更為喜愛。黎家居住的五指山區(qū)盛產(chǎn)檳榔。檳榔果有生吃晾干吃兩吃法。生吃,即把新鮮的檳榔果切成小片,果核和果肉同時嚼吃;干吃,即把果子煮熟晾干,保存起來供長期食用。吃檳榔不能直接食用它的瓤肉,要與“扶留葉(俗稱“萎”)、灰漿(用蚌灰或石灰調(diào)制而成)一起嚼食,即所謂“一口檳榔一口灰”。具體食法是:先將檳榔果切成小片,取灰漿少許放在萎葉里,然后裹住檳榔片放口中慢慢咀嚼。此時口沫變成紅色,便把口沫吐掉而細(xì)啖其余汁,愈嚼愈香,津津有味,直至臉熱潮紅,這謂之“醉檳榔”。 無論是天山北麓的遼闊草原,還是南疆塔里木盆地綠洲,每個“阿吾勒”的氈房里和鄉(xiāng)村小鎮(zhèn)的農(nóng)舍中,都散發(fā)著奶茶的濃香。 奶茶是新疆少數(shù)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哈薩克、蒙古、維吾爾、烏孜別克、塔塔爾、柯爾克孜等民族都非常喜歡喝奶茶。他們常說:“無茶則病?!庇终f:“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新疆各少數(shù)民族酷愛喝奶茶并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在牧區(qū)和高寒地區(qū)肉食較多,蔬菜很少,需要奶茶來幫助消化,這是其一;冬季寒冷,夏季干熱,冬季大量飲奶茶可以迅速驅(qū)寒,夏季可以驅(qū)暑解渴,這是其二;其三,牧區(qū)人口稀少,各個居民點之間距離較遠,外出放牧或辦事,口渴時不容易找到飲料,離家前喝足奶茶,途中再吃些干糧,可以較長時間耐渴耐餓。 奶茶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或羊奶。奶茶的一般做法是:先將磚茶搗碎,放入銅壺或水鍋中煮,茶燒開后,加入鮮奶,沸時不斷用勺揚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葉,加鹽即成。但也有不加鹽的,只將鹽放在身邊,根據(jù)每個人的口味放入鹽量。 在少數(shù)民族家中喝奶茶有許多講究,客人中年紀(jì)最大的坐首席,遞茶時也先遞給他。你喝完第一碗奶茶,如果還想喝,則把碗放在自己面前或餐布前,主人會立即接過碗給你盛第二碗;如果不想喝了,則用雙手把碗口捂一下,這表示已喝夠了。如果你不懂規(guī)矩,而老是把碗擺在餐布前,好客的主人就會一直不斷地為你添奶茶,直到你“求饒”時為止。當(dāng)然,這只是一個玩笑,如果您確實不想再喝時,用手勢表示,主人也是會理解的.
納西、白、普米、藏、僳僳、彝、苗等民族 新中國成立前,納西族比較普遍地信仰“東巴教”,這是一種多神教,天、地、山、水、風(fēng)、火等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物都被視為神靈,巫師稱為“東巴”。凡遇婚喪、年節(jié)、治病,都要請東巴念經(jīng)。在明代,喇嘛教傳入麗江地區(qū),曾為部分納西族群從所信仰。道教、基督教都曾先后傳入,但信仰者不多。 喪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后部分地區(qū)開始盛行土葬